下午三点半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老张的养殖场办公室桌上,他正对着电脑屏幕发愁——自家培育的观赏锦鲤刚在跨境交易中被仿冒,买家拿着几乎一模一样的鱼苗说是"同源品种"。这种糟心事,在活动物商品交易领域早已不是个例。要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,商品编码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就像给活体商品装上防伪芯片,缺一不可。
一、活动物编码里的门道
隔壁王婶总爱说:"活物又不是螺丝钉,哪能编上号?"其实从国际贸易到地方农贸市场,活动物早就有自己的"身份证系统"。海关总署发布的《跨境活动物检疫编码指南》显示,仅2022年就新增了87种观赏鱼的独立编码。
1. 编码体系的四梁八柱
物种溯源码:好比动物的出生证明,记录原产国+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