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坷垃改造活动成功案例背后的秘密
最近在农业圈里,金坷垃改造活动火得不行。要说这事儿怎么成的,得从山东临沂那个试点村说起。去年开春,农技站小王带着两卡车改良剂进村时,老乡们都蹲在地头抽烟,眼神里透着怀疑——这黄不拉几的粉末真能治板结地?
老田里长出新希望
李家庄的老会计记得清楚,2021年秋收时,村里玉米平均亩产才380公斤。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检测报告,这片地的有机质含量跌到了0.8%,板结层足足有20公分厚。农技员说的「土壤活化三部曲」,听着就像天书。
改造方案落地记
- 首月深松作业把板结层打破
- 配合微生物菌剂改良根际环境
- 引入蚯蚓养殖进行生物松土
要说最绝的还是那个「以草养地」的招。农技站让大伙儿在冬闲田种上二月兰,开春直接翻进土里当绿肥。老张头蹲在地里捏土疙瘩,惊喜地发现往年硬得像砖头的土块,现在手指一捻就碎。
指标 | 改造前(2021) | 改造后(2023)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土壤透气性 | 12% | 38% | 农业农村部耕地监测中心 |
有机质含量 | 0.8g/kg | 2.3g/kg | 中国农业大学检测报告 |
玉米千粒重 | 285g | 327g | 国家粮食质量安全中心 |
技术落地有讲究
别看现在说得轻松,当时可闹过笑话。技术员小刘拿着GPS定位仪搞精准施肥,老乡们追着问是不是在拍电影。直到亲眼看见施肥机自动避开田埂,老把式们才摸着后脑勺说:「这玩意儿比俺们还认得清地界」。
三个意想不到的变化
- 灌溉用水节省了四成
- 除草剂用量减半
- 秋收时玉米棒子沉得压弯车斗
最让人服气的是那个土壤墒情监测系统。装在田里的白色小盒子,能把地底下的湿度温度传回手机。去年伏旱那会儿,老孙家靠着系统预警提前蓄水,愣是比邻村多保住三成收成。
看得见的实惠
现在走进金坷垃示范区,绿油油的庄稼地让人眼前一亮。农资店老板算过账:改良后的地块,每季少用15%的复合肥,农药开支省了200块,可产量反倒涨了四成。最乐的是收粮的车队,以前嫌他们玉米粒瘪,现在都抢着来地头现款结账。
傍晚的村口大槐树下,几个老汉端着茶缸子唠嗑。老李头把存折拍得啪啪响:「种了三十年地,头回见着银行里存着六位数」。西边的晚霞染红了半边天,田埂上蹦跶的蚂蚱撞在裤腿上,啪嗒作响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