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的书法作品有哪些:传统与艺术的深度对话
一、藏在笔墨里的重阳记忆
咱们常说“字如其人”,古人在重阳节提笔写下的那些字句,就像一扇窗户,透过它能看到千百年前的风俗人情。秋高气爽的时节,文人墨客们登高望远时,总爱用毛笔记录下当时的感悟。这些字迹有的刻在石碑上,有的写在绢帛间,历经岁月依然鲜活。
1. 唐宋时期的墨香余韵
- 王羲之《重阳帖》残卷(南京博物院藏):虽然只剩三十七个字,但每个笔画都像金菊绽放的形态
- 赵孟頫《九日诗帖》(故宫博物院):把陶渊明的诗句写成行书,字里行间透着酒香
2. 明清文人的纸上秋意
文徵明在七十岁那年重阳节写的《登高赋》(苏州博物馆),笔锋比年轻时多了几分苍劲。八大山人那幅著名的《重阳图题跋》(上海博物馆),寥寥数字却藏着说不尽的秋思。
作品名称 | 年代 | 书体特点 | 收藏机构 |
董其昌《九日诗轴》 | 明代 | 淡墨飞白 | 台北故宫博物院 |
邓石如重阳对联 | 清代 | 篆隶结合 | 安徽博物院 |
二、现代砚台里的新酒旧瓶
现在的书法家们过重阳节,喜欢把传统诗词和新体诗混着写。启功先生1983年写的“不插茱萸亦坦然”(中国美术馆藏),用俏皮的语气打破了常规。有些年轻作者更爱写自创的现代诗,但依然保持着竖排从右往左的老规矩。
1. 各地重阳书法展的常客
- 山东曲阜的《孔府重阳祭文》拓本,每年重阳都会重新装裱展出
- 杭州西泠印社的社员们,至今保持着重阳雅集写长卷的传统
2. 民间高手的手写温度
在陕西凤翔,还能见到老艺人在重阳节现场写菊花诗笺。福建漳州的木版年画师傅,会把当年流行的重阳诗句刻成雕版,这些带着墨香的土纸作品,往往比博物馆里的名帖更有烟火气。
三、字里行间觅秋光
要说重阳书法最动人的地方,还得数那些藏在落款里的小秘密。1912年重阳节,吴昌硕在写给友人的信笺角落画了朵小菊花;1997年香港回归后的首个重阳节,饶宗颐先生用金粉在洒金笺上写了首七律。
特色元素 | 古代作品 | 现代作品 |
用纸类型 | 澄心堂纸、绢本 | 仿古笺纸、生宣 |
常见内容 | 陶渊明诗句 | 自创诗词 |
秋意渐浓时,不妨泡壶茶,慢慢品味这些墨香中的重阳故事。那些或工整或狂放的笔迹里,藏着不同时代的菊花香、茱萸红,还有永远道不尽的秋日情思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