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日特色菜推广:如何用广告语让顾客一眼心动
除夕夜的饺子、端午的粽子、中秋的月饼…每个节日总有些味道能瞬间勾起回忆。街角餐馆老板老王最近愁得直挠头:"明明做了限定版腊八粥套餐,海报贴了半个月,路过的人多,进店的却没几个。"这场景是不是很熟悉?今天咱们就聊聊,怎么用一句话就让顾客心甘情愿为节日菜买单。
一、别急着写广告词,先看懂节日的"脾气"
去年元宵节,某连锁餐厅打出"汤圆买一送一"的横幅,结果销量反而不如隔壁小店"吃了这碗团圆,今年不分离"的毛笔字海报。这事儿说明啥?节日营销不是甩卖,得摸准人们过节时的那根心弦。
1.1 春节要的是烟火气
北京某老字号去年推出的"妈妈的红烧肉套餐",广告语就八个字:"年味不减,灶火不凉"。结果预定电话被打爆,很多顾客说看到这句话就想起老家灶台的热乎劲。对比生硬的"年夜饭8折优惠",高下立见。
节日 | 情绪关键词 | 失败案例 | 成功案例 |
---|---|---|---|
春节 | 团圆/传承 | "年夜饭套餐立减200元" | "三代人的拿手菜,都在这桌团圆宴" |
清明 | 思念/新生 | "青团特价9.9元" | "咬口春意,把思念揉成青团" |
中秋 | 圆满/牵挂 | "买月饼送红酒" | "月光洒满的餐桌,差你这份圆满" |
二、四个妙招让广告语会"说话"
成都网红火锅店去年圣诞季搞了个神操作:在玻璃窗贴了句"红汤滚烫时,礼物正在路上",结果很多年轻人边涮毛肚边拍抖音,带火了火锅味的圣诞节话题。这告诉我们,好的广告语自己会找人传播。
2.1 时间魔法:给美味加个倒计时
- 反面教材:"冬季限定羊肉锅上市"
- 正面案例:"大雪前吃够三顿,暖意存到开春"(北京某私房菜馆)
2.2 五感通杀:让文字带着香味
杭州某茶馆的清明文案堪称典范:"听得见雨打新叶,闻得到艾草清香,咬得着糯叽叽的春天"。对比某餐厅直白的"青团买二送一",前者让顾客还没进门就开始分泌唾液。
三、不同场景的实战宝典
上海某本帮菜馆去年重阳节推出"爷叔辈的拿手菜"系列,广告语写着:"小时候踮脚偷吃的味道,现在坐着就能尝到"。结果不仅老人爱来,很多年轻人带着父母来怀旧。
3.1 外卖单上的小心机
- 普通版:"春节不打烊,配送费全免"
- 升级版:"打开门就是年夜饭的热气"(某连锁快餐外卖卡片)
3.2 菜单设计的视觉锤
南京某餐厅在冬至菜单上用烫金字体写着:"今夜最长,好酒要慢慢温"。这句话后来被顾客拍下来,在朋友圈转了上千次。比起冷冰冰的"冬至特惠套餐",有温度的文字才是最好的装饰。
四、避开这些坑,少走三年弯路
某网红餐厅曾在情人节推出"爱情套餐",广告语写着"吃过这顿饭,民政局见"。结果被网友吐槽"道德绑架",反而影响了口碑。这事儿提醒我们,节日营销要温情不要胁迫。
- 忌用力过猛:"不吃不是中国人"(某饺子馆失败案例)
- 忌自说自话:"本店三十年独家秘方"(顾客OS:关我啥事?)
窗外又飘起桂花香,餐馆后厨飘出糖醋排骨的焦香。写完这些案例突然发现,最好的广告语从来不是想出来的,而是从冒着热气的砂锅里自然飘出来的。下次设计菜单时,不妨先盛碗热汤,想想那个最让你心头一暖的瞬间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