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末收拾地下室时,我在旧木箱里翻出二十年前用易拉罐改装的笔筒。斑驳的铝皮表面还留着当年刻的卡通图案,这个中学手工课的产物,此刻在工作室的射灯下竟折射出令人惊讶的光影效果。或许正是这种偶然性,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从自制活动产品中汲取养分。
艺术工作室里的"不速之客"
南京的陶艺家李墨在今年的个展上展示了...
工作室的松节油味道还没散尽,李薇甩了甩酸痛的右手腕。这位画了十五年斑马的画家最近总在思考:为什么自己笔下的动物皮肤总缺了点生命力?直到上周末看现代舞演出时,她突然发现舞者甩动水袖的瞬间,竟和斑马鬃毛飘动的弧度惊人相似。
从芭蕾到野兽:身体记忆如何激活笔触
中央美院2018年的实验项目《肌理即兴》证实,...
周末午后,李姐家的客厅里飘着蜂蜡加热后的甜香。三个孩子正用枫叶模具在父亲胳膊上压出花纹,窗台上晾着前天用茜草根染的棉布条——这家人坚持用植物材料制作临时纹身已经三年了。这种看似寻常的家庭活动,实则暗含着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密码。
皮肤上的文明年轮
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脉发现的冰封纹身女尸(《考古学报》2018)...
上周六在798艺术区的咖啡馆里,我目睹了有趣的一幕:日本女孩用素描本画着寿司图案,德国青年在旁边标注英文单词"vinegared rice",阿根廷大叔突然掏出水彩笔,在空白处添了支探戈舞者的红玫瑰。三杯拿铁的温度还没散尽,他们已经用手绘+英语的组合,完成了一场微型世界博览会。
颜料管里的文化密码
墨尔本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