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术班搞优惠活动,千万别踩这些法律坑
最近送孩子去美术班,看见教室门口贴着"三人拼团立减2000元"的横幅。隔壁王姐拉着我说:"这活动靠谱吗?我上个月刚给孩子报的课,现在看这优惠价心里直打鼓..."这样的场景在培训机构门口每天都在上演。作为从业八年的教育行业法务,今天就带大家看看那些藏在优惠活动里的法律门道。
一、家长最容易忽视的三大权益
上周处理了个案子,某画室推出"预存5万送10节课",结果三个月后突然停业。家长们这才发现,预存款根本不受《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》保护。
1. 知情权不是摆设
记得去年有家长投诉,某机构在广告单页最底下用5号字写着"最终解释权归本机构所有"。这明显违反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二十六条,我们当场要求撤换了2000份宣传物料。
- 活动期限要精确到分钟(比如8月31日23:59截止)
- 赠品要注明品牌、型号、数量
- 限制条件字体不得小于正文的2/3
2. 退费条款藏着大学问
见过最离谱的合同写着:"课程开始后概不退费"。这直接撞上《民法典》第四百九十七条的枪口。合规的做法应该像这样:
退费时间 | 可退比例 | 法律依据 |
开课前7天 | 100% | 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二十五条 |
开课后3天内 | 90% | 《教育培训服务规范》第8.3条 |
二、广告宣传里的危险操作
上个月帮客户审核文案,差点让"全市最低价"这种表述溜出去。现在朋友圈里常见的这些说法都可能惹祸:
- "名师亲授"——但教师过期
- "保过美院"——违反《广告法》第二十四条
- "最后3个名额"——实际剩余名额28个
跨平台宣传要当心
某机构在抖音做直播时说"报名就送价值1980元的画具套装",但官网细则里写着"画具数量有限送完即止"。这种线上线下表述不一致,去年被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处罚过典型案例。
三、合同里的隐藏陷阱
翻过上百份培训合同,发现这三个漏洞最常见:
- 用"研修费"代替"培训费"规避监管
- 违约金比例超过30%
- 缺少年度课程进度表附件
去年帮家长维权时遇到过这种情况:合同里写着"每周2次课",但没注明具体课时长度。结果机构把90分钟课程缩水到60分钟,这属于典型的合同欺诈。
四、个人信息保护新要求
现在收集学员信息要注意这些细节:
信息类型 | 收集方式 | 法律依据 |
身份证号 | 必须单独授权 | 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十三条 |
家庭住址 | 提供替代选项 | GB/T35273-2020标准 |
某连锁画室去年就因为把学员作品用于公众号宣传,没取得家长书面同意,被举报后下架了300多张儿童画作。
五、地域差异要注意
最近帮北京客户调整活动方案时发现,同样类型的赠课活动,在不同城市面临不同限制:
- 上海要求赠课必须明确标注"赠品"字样
- 广州规定赠课有效期不得短于正价课程
- 成都禁止使用"免学费"字样的宣传
建议跨区域运营的机构,至少要准备三套不同的合同模板。去年某全国连锁品牌就因使用统一合同,在南京被认定格式条款无效。
六、自查清单要收好
每次活动上线前,记得对照这张表检查:
检查项 | 合规要点 |
广告文案 | 是否包含绝对化用语 |
活动规则 | 限制条件是否显著提示 |
合同附件 | 是否包含完整课程表 |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着,远处美术班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。或许下次再看到优惠广告时,咱们都能多留个心眼,既不让商家钻空子,也别让真正的好活动被埋没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