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利活动的合法与非法界限:做生意前必须搞懂的生存法则
巷子口的张叔最近愁眉苦脸,他开了二十年的五金店突然被查了。工商局的人说店里卖的一批螺丝刀属于"三无产品",要罚三万多。"我就是从老供应商那儿进的货,谁知道会踩雷啊!"他蹲在店门口抽烟的样子,让我想起很多创业者都在这条红线上栽过跟头。
一、做生意就像走钢丝
最近看新闻说,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处违法经营案件87.6万件,平均每分钟就有1.6个商家被罚。这个数字提醒我们:合法经营的边界线,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清晰得多。
1.1 法律画出的三八线
《民法典》第143条说得明明白白:做生意要主体合格、意思真实、内容合法。简单来说就是:
- 别卖国家不让卖的东西(比如电子烟弹)
- 别用坑蒙拐骗的手段做生意
- 该办的证一个都不能少
1.2 那些年我们误解的"灰色地带"
小区里李姐做私房蛋糕,总觉得在家做没人管。结果去年被举报无证经营,没收了三个月收入。其实食品加工必须要有SC证,这和店面大小没关系。
行业 | 合法行为 | 非法行为 | 法律依据 |
---|---|---|---|
教育培训 | 持有办学许可证的线下课程 | 以咨询名义开展学科培训 | 《民办教育促进法》第十二条 |
网络直播 | 明码标价的带货推广 | 虚假抽奖诱导打赏 | 《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》第十七条 |
二、藏在营业执照背后的秘密
我表弟去年开网吧,以为办了营业执照就能开业。结果消防检查不过关,停业整顿三个月。这事教会我们:合法经营是个系统工程。
2.1 资质证书全家桶
- 餐饮店要集齐"四件套":营业执照、食品经营许可证、健康证、消防检查合格证
- 美容院得额外准备卫生许可证、医疗美容机构执业许可证(如果做医美)
2.2 税务登记不是走过场
楼下水果店老板用个人二维码收账,觉得这样能少交税。去年被税务稽查发现,补缴了20多万税款。现在他都老老实实开票,还买了正规收银系统。
三、经营手法里的法律陷阱
见过最离谱的案例,是某微商团队把成本30元的面膜包装成"量子护肤产品",卖到2980元。这种虚构商品价值的行为,直接构成《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诈骗罪。
经营行为 | 合法操作 | 违法红线 |
---|---|---|
促销活动 | 明示"全场五折" | 先提价再打折 |
广告宣传 | 展示检测报告 | 使用"最有效"等绝对化用语 |
3.1 别让收款方式出卖你
现在查税有个新招数——追踪个人账户流水。认识的建材店老板,用老婆的支付宝收货款,结果被系统预警,不仅要补税还要交滞纳金。
四、行业里的隐形地雷
做服装生意的王姐,去年从韩国代购了500件某潮牌T恤。海关查出这批货是东莞生产的山寨品,直接按走私假货处理。这说明进货渠道合法比价格更重要。
- 教育培训:超范围经营素质教育课程
- 房产中介:吃二手房差价
- 网络代购:未申报的海淘商品
五、踩线后的自救指南
老同学开的健身房突然被认定是传销模式,他做了三件事自救:立即停止发展下线、主动退还入门费、配合市场监管调查。最后免于刑事处罚,改成行政处罚。《行政处罚法》第三十二条说的主动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,这时候就能派上用场。
街角新开的便利店正在重新布置烟柜,老板说要办烟草专卖证才能卖香烟。阳光照在玻璃门上反光,映出他正在张贴的"未成年人禁止购买"提示牌。或许这就是守住法律底线的样子——在每一个细节里较真,在每一笔交易中负责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