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课堂也能“玩”出环保意识:三个让知识落地的小活动
李老师发现学生把喝完的酸奶盒随手塞进课桌抽屉,正要开口批评时,突然想到昨天备课的环保主题课文。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《小河的眼泪》,轻声问:"如果我们把酸奶盒比作小河里的垃圾..."二十双眼睛突然亮了起来。
一、把课文变成生活剧场
在讲解《青山不老》课文时,我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。学生分组扮演村民、开发商、环保志愿者,用课文中的描写作为论据进行辩论。有个男孩举着自制的"百年古树"纸板说:"树根扎进岩缝就像爷爷手上的青筋,砍了它就等于撕掉村子的记事本"——这话改编自课文第三段的环境描写。
活动设计要点:
- 准备阶段:收集饮料瓶、旧报纸等真实废弃物
- 语言训练:要求使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观点
- 延伸任务:撰写300字《如果我是...》环保主题微小说
活动类型 | 知识转化率 | 行为改变率 | 数据来源 |
---|---|---|---|
传统讲授 | 38% | 12% | 《基础教育环境教育蓝皮书》 |
剧场教学 | 67% | 49% | 华东师大2023教改实验数据 |
二、藏在作文本里的生态课
春天布置观察日记时,我让学生带着"放大镜"和"缩小镜"出门:先用放大镜找小区里不该出现的东西(垃圾),再用缩小镜记录被忽略的美好(新芽)。有个女孩在作文里写道:"宠物便便箱像戴着小红帽的卫士,可它脚下散落的塑料袋正在偷走草坪的笑容。"
写作教学结合点:
- 说明文:垃圾分类流程图解创作
- 议论文:"外卖包装之我见"主题写作
- 应用文:给物业的环保建议书
三、古诗词里的现代启示录
学习《江雪》时,我们玩起了时空穿越游戏。学生需要找出诗中隐含的生态信息,并思考现代对应问题。"孤舟蓑笠翁"组联想到过度捕捞,"独钓寒江雪"组则想到气候变暖导致降雪减少。最让人惊喜的是,孩子们自发用废旧材料制作了"现代版蓑笠",用塑料袋编织的雨披让环保理念变得触手可及。
跨学科实践案例:
- 科学:检测教室空气质量
- 美术:环保材料手工制作
- 数学:统计家庭日垃圾量
现在经过走廊,常能看到学生蹲下身捡纸片的模样。上周五放学前,课代表跑来问:"老师我们能不能在班费本里加个环保基金项目?"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,粉笔灰轻轻落在她粘着树叶贴画的作业本上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