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馆抽奖活动到底该怎么评好坏?这份指南给你说明白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上周末经过小区门口新开的火锅店,看到服务员正拿着转盘吆喝:"消费满200就能抽大奖!"结果排队抽奖的客人还没服务员多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帮表姐餐厅策划抽奖活动时踩的那些坑——奖品设得挺丰厚,最后反倒被顾客投诉不公平。到底什么样的抽奖活动才算成功?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。

一、顾客参与度才是硬道理

记得去年中秋,老城区的"外婆菜"搞了个扫码抽代金券活动。第一天就收到23个投诉电话,都是说手机扫不出来。后来发现海报上的二维码印得比芝麻还小,灯光暗点的角落根本扫不上。所以说,参与门槛就像餐馆的门帘,太高了谁愿意进?

  • 参与率计算公式:(实际参与人数 ÷ 到店客流量)×100%
  • 合格线:工作日≥35%,节假日≥60%(数据来源:《2023餐饮营销趋势白皮书》)
活动类型 平均参与率 顾客反馈
即时刮刮卡 72% "当场就知道中没中,痛快"
次日短信通知 41% "等消息等到都忘了这事"

1.1 操作便利性实测

城西的"川味坊"做过对比实验:用同样的奖品,A组需要关注公众号+填写手机号,B组只需扫二维码。结果B组参与量是A组的3倍,但后续二次消费率反而低18%。这就好比钓鱼,鱼饵太容易吃,鱼吃完就跑了。

二、成本控制里的大学问

餐馆抽奖活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

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海鲜酒楼搞抽汽车活动,当月营业额涨了200%,但利润倒亏15万。奖品成本就像炒菜放盐,少了没味,多了齁嗓子。

  • 黄金比例:奖品总成本控制在活动期间新增利润的20-30%
  • 隐形成本:员工培训、系统维护、纠纷处理(至少预留总预算的15%)

2.1 奖品设置的小心机

大学城奶茶店的王老板有绝招:把50杯免费奶茶改成100张"第二杯半价券",成本降了40%,带动复购率提升65%。这招就像麻辣烫里的藕片,看着不起眼,吃着停不下筷。

奖品类型 成本/份 拉动复购率
现金红包 8元 12%
招牌菜券 5元 27%

三、别小看规则透明度

去年网红餐厅"夜宴"搞抽奖被举报,市场监管部门一查,200张奖券里居然有50张"谢谢参与"。这事儿闹上本地新闻后,三个月内客流量跌了四成。公平性这事,就像后厨的卫生,客人嘴上不说,心里门儿清。

  • 必须公示的内容:总奖券数、各奖项数量、开奖方式
  • 建议增加:实时公布已抽奖项数量(参考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23条)

商场里的连锁烤鱼店有个好做法:收银台旁放个透明玻璃箱,抽掉的奖券实时显示剩余数量。有次我去吃饭,亲眼看见个小姑娘盯着箱子等大奖被抽走才死心点菜,这招可比服务员说破嘴皮管用多了。

四、后续发酵看真章

朋友开的日料店上月搞转发集赞活动,倒是来了不少新客,但大众点评突然冒出十几条差评:"为了打折才来的,正常根本不会吃这么贵的店"。这就像请人试吃新菜,结果客人只把试吃品吃光就走了。

  • 有效传播指标:自发拍照分享率>15%
  • 风险预警:新增差评中提及活动比例<5%(数据来源:中国餐饮协会)

社区老字号面馆的做法值得借鉴:把抽奖环节设在用餐结束后,中奖者获得的是定制围裙或纪念徽章。现在常看到街坊们穿着印有店logo的围裙买菜,这不比在电梯里贴广告强?

4.1 意料之外的效果

城南有家火锅店把未中奖的券根回收,每张捐1元给留守儿童。结果两个月收到顾客自发带来的旧书本玩具137公斤,这事儿还被晚报报道了。善因营销就像菜里的高汤,看不见但尝得出鲜味。

写完这些突然想起,常去的那家饺子馆最近在搞"幸运饺子"活动,吃到特定花纹的免单。上周亲眼见着五大三粗的汉子,夹起饺子都要对着灯仔细端详,那认真劲儿跟他媳妇产房外等孩子出生似的。或许这就是好活动该有的样子——让吃饭这事变得有趣,又不盖过美食本身的风头。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