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一个做线上教育的朋友聊天,她苦恼地说:"我们课程质量明明很好,为什么用户听完试听课就消失了?" 这话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包子铺——老板娘总记得熟客的口味,天冷了会多送半碗热粥。或许线上教育缺的,就是这种"热乎劲儿"?
为什么你的用户总在"试听环节"流失
根据麦肯锡2023年教育行业报告,78%的线上课程用户在试听阶段流失。就像相亲时只顾着背简历,忘了给对方倒杯水——很多机构把课程大纲写得像学术论文,却忘了用户报名时,可能正为孩子的叛逆期头疼,或是在职场晋升遇挫。
情感营销不是"卖惨",而是共情
某编程训练营做过实验:把招生页面的"名师阵容"版块改成"深夜加班的你值得更好出路",注册转化率直接提升40%。这就像健身教练不说"你该减肥了",而是问"上次陪孩子爬山累吗"。
传统推广方式 | 情感营销方式 | 用户留存率对比 |
---|---|---|
强调师资力量 | 展示学员蜕变故事 | 23% vs 67% |
罗列课程大纲 | 设置家长互助社区 | 18% vs 58% |
推送促销信息 | 定期发送学习鼓励卡 | 12% vs 81% |
三步打造"有温度"的教育品牌
记得女儿学钢琴时,有家机构每月会给家长寄"成长手账",里面贴着孩子弹琴的照片和老师的手写评语。后来哪怕他们涨价,班里也没人转走。
把课程说明写成"成长日记"
某STEAM教育品牌把课程体系设计成"太空冒险地图",每个知识点都是宇航员需要解决的难题。孩子们不是在"上课",而是在拯救银河系——这种设计让完课率从49%飙升到92%。
- 课前:用性格测试取代生硬的课程推荐
- 课中:设置虚拟学习伙伴(会提醒休息的AI助教)
- 课后:生成专属学习轨迹图谱
让用户成为故事的主角
某成人英语平台在用户生日时,会寄来印着学员名字的英文报纸头版,标题写着"XX成功促成跨国合作"。这种沉浸式激励,让他们的续费率常年保持在85%以上。
小心!这些情感雷区千万别踩
去年某K12机构用"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"做宣传,结果被家长集体投诉。情感营销就像熬汤——火候过了会苦,调料重了会齁。
- 避免制造焦虑(用"成长"替代"竞争")
- 杜绝虚假承诺(把"包过"改成"全程陪跑")
- 尊重用户隐私(惊喜≠突然的私信)
建立情感账户的存取机制
某考研平台有个"树洞信箱",用户可以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信。这些信会在重大考试节点寄回,去年他们的用户自发制作了3800份备考加油包。
说到底,线上教育的情感营销不是华丽的广告词,而是像老邻居般知道用户雨天膝盖会疼,像老朋友般记得他们喝咖啡不加糖。当屏幕那头传来的不只是知识,还有理解的温度,用户自然会把你的课程放进"收藏夹",而不是"购物车"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