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地撒欢不翻车!这些意外伤害处理技巧必须收好

频道:游戏攻略 日期: 浏览:1

上周跟老张去滑雪,眼瞅着他从坡上摔下来崴了脚脖子。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,大伙儿手忙脚乱脱他靴子检查伤势,结果冻得他直打哆嗦。这让我想起去年新闻报道里,有位游客在长白山用雪搓冻伤部位,最后差点截肢的事。今天就着热乎的姜茶,咱们唠唠雪地活动那些要命的意外该怎么应对。

一、雪地五大"隐形杀手"现形记

去年冬季,哈尔滨红十字会的统计数据显示,雪场事故中冻伤、骨折、失温症占到总伤情的72%。特别是元旦假期那周,急诊室接诊的雪镜佩戴不当导致的"雪盲症"患者,比平时暴增三倍。

1. 皮肤发白的危险信号

  • 发现皮肤出现蜡白或灰黄色斑块时,立即躲进室内
  • 用温水(38-42℃)浸泡患处,比体温略高就行
  • 千万别学电视剧里用雪搓!会加重组织损伤
正确处理 常见误区
温水复温(国际冻伤治疗指南) 火烤/雪搓(民间土法)
抬高患肢(美国国家滑雪协会) 立即按摩(加重毛细血管破裂)

2. 骨头"嘎嘣脆"的急救时刻

去年在亚布力见过最离谱的操作,有人用树枝给骨折腿做固定,树皮上的冰碴子直接扎进伤口。正确做法是拿滑雪板当夹板,用围巾缠绕固定,记得在关节处垫上手套缓冲。

二、救命装备要像选羽绒服般讲究

  • 急救毯别买金色款!银色面朝外反射体温效率更高
  • 暖宝宝要隔着内衣贴,直接接触皮肤可能低温烫伤
  • 多功能头巾不仅能护脸,骨折时还能当三角巾用

雪地急救包必备清单

参考《国际野外医学指南》的配置建议,我的急救包里有:防水创可贴(普通款在低温下会失去粘性)、含聚维酮碘的消毒片(液体消毒剂会结冰)、带温度显示的暖手宝(避免过热烫伤)、高能量巧克力(比能量棒不易冻结)。

三、这些要命动作千万别做

见过最揪心的是有人给失温同伴灌白酒,说是能暖身子。实际上酒精会加速热量流失,这时候应该脱掉湿衣服,两人裹在睡袋里用体温互相取暖。《登山医学》里写过个案例:体温28℃的登山者靠这法子捡回条命。

如何应对雪地活动中的意外伤害

危险行为 科学替代方案
用舌头舔金属栏杆(儿童常见) 随身带硅胶材质的防舔护套
憋尿抗寒(易导致失温) 每小时少量饮水保持代谢

四、救命黄金时间这样做

记得2018年新疆那起滑雪场事故吗?游客被积雪掩埋后,同伴们用手刨了半小时。后来救援队说,其实应该用雪板当铲子,既节省时间又能扩大搜救范围。现在教大家个口诀:"一停二看三标记"——停下判断现场风险,观察伤员状态,用鲜艳物品标记位置。

雪盲症的应急处理

  • 用冷藏的湿毛巾敷眼能缓解灼烧感
  • 把两个矿泉水瓶剪开套在耳朵上,就是临时遮光罩
  • 千万别滴网红眼药水!人工泪液才是正确选择

天儿是越来越冷了,出门前别忘了把急救包放在背包最外层。上次在崇礼见到个大叔,把云南白药冻成了冰疙瘩,关键时刻根本挤不出来。咱们下回雪场见着,记得互相检查下装备,安全才能玩得痛快不是?

网友留言(0)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