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蛋仔派对遇上电子琴:一场像鱼一样自由的音乐实验
凌晨2点37分,我第8次把咖啡洒在键盘上。桌角的电子琴亮着幽蓝的光,屏幕上《蛋仔派对》的游戏界面还停留在结算画面——这个荒诞的夜晚始于三小时前某个突发奇想:"能不能用电子琴还原游戏里像鱼游动的BGM?"
当游戏音效遇上电子琴
《蛋仔派对》里那段标志性的水下BGM,官方谱子当然找不到。但反复听了二十多遍游戏录像后,我发现它的秘密藏在三个地方:
- 像鱼尾摆动的琶音:每小节第三拍总有个上滑音
- 气泡感的混响:把电子琴的DSP效果器调到"水下"模式
- 不规则的节奏:故意把4/4拍弹成3.5/4拍
我的雅马哈PSR-E363差点遭殃——在尝试用弯音轮模拟鱼叫时,左手不小心按到了重置键。但就像游戏里撞墙的蛋仔,摔倒了反而发现新路线。
实测可用的电子琴设置
参数 | 建议值 | 原理 |
音色 | 028号水晶钢琴 | 高频清脆像水波折射 |
混响 | Level 7 | 营造水下距离感 |
速度 | 82bpm | 接近鱼类游动频率 |
那些游戏没告诉你的音乐冷知识
凌晨4点翻出音乐学院时期的笔记,发现《蛋仔派对》配乐师可能参考过这些:
- 德彪西《沉没的教堂》中的全音阶运用
- 久石让《崖上的波妞》主题曲的跳跃式编曲
- 甚至还有鱼类听觉研究论文(Brown & Smith, 2018)提到的200-800Hz敏感区
电子琴的节拍器在安静中格外刺耳。我把重音设置在反拍,突然就理解了为什么游戏里撞到障碍物时,音效会延迟0.3秒——那根本是模拟水下声波传导速度。
自创的"鱼式演奏法"
右手小指抽筋第三次发作时,我悟出了这套野路子:
- 用前臂压琴键模仿鱼群转向
- 即兴重复时故意漏掉几个音符
- 把延音踏板当鱼鳔控制
窗外的鸟开始叫了,咖啡杯里沉淀着不知第几层的咖啡渣。电子琴屏幕显示着刚录制的旋律波形,那些不规则的峰值起伏,意外地像极了游戏里胖乎乎的蛋仔们扭动的轨迹。
晨光透过窗帘时,我终于弹出一段自己都认不出的旋律。它既不是原版BGM,也不像任何鱼类发出的声音,但莫名让人想起周末早市水箱里游动的金鱼——隔着玻璃,自由又受限,笨拙却灵动。
评论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网友留言(0)